古巴外交官称中国发展经验有很强借鉴意义

  “我们都在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这对我们国家非常有好处”,HICOOL 2024全球创业者峰会在北京举行期间,古巴驻华大使馆经济参赞Sofía Ancheta接受中新网专访。她表示,中国和古巴的双边关系非常密切,几乎在所有领域都有广泛合作,古巴正营造一系列条件,欢迎更多中国企业到当地投资。

责任编辑:【张楠】

德国索林根市持刀袭击事件已致3死多伤

  中新社柏林8月24日电 综合德国媒体24日报道,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索林根市23日晚发生一起持刀袭击事件,目前已造成3人死亡,8人受伤,其中至少5人伤势严重。

  警方称,持刀袭击事件发生在23日21点40分左右,地点在索林根市中心,当时那里正在举办文化活动,该活动为索林根市建城650周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

  据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内政部长赫伯特·罗伊尔称,三名遇难者中有两名男子和一名女子。报道称,凶手在事发后的混乱中逃脱。

  根据初步调查,凶手是单独作案。据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内政部说法,凶手似乎在庆祝活动中随机袭击了人群。

  警方称,他们在索林根市中心周围部署了大量警力,包括特种部队。目前正在对受害者和目击者进行询问。报道称,由于尚无关于凶手动机的信息,官方将此案定性为“袭击”。

  报道称,24日下午,警方将就出警行动及调查进展进行介绍。警方和赫伯特·罗伊尔呼吁大家暂时不要对凶手的来源和动机进行猜测。

  德国内政与国土部长南希·费泽对这起袭击事件深感震惊。她敦促安全部门竭尽全力抓捕凶手并查明袭击背景,表示联邦政府将对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警方给予一切支持。

  索林根市人口约16万,原定于23日至25日在城市多处区域举行建城650周年庆祝活动。事发后,相关庆祝活动全部取消。(完)

【编辑:于晓】

《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报告2024》发布会暨投资非洲北京对话在京举办

  中新网北京8月23日电 在中非合作论坛(FOCAC)新一届峰会召开前夕,作为论坛的配套活动之一,由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秘书处指导,中非民间商会主办的《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报告2024》发布会暨投资非洲北京对话于8月23日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报告(2024)——中非投资合作助力非洲工业化》英文版、法文版和中文版在会上发布。

  会上,外交部非洲司大使雷克中,喀麦隆共和国驻华大使、非洲驻华外交使团团长马丁·姆巴纳,商务部西亚非洲司二级巡视员张胜斌分别致辞,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员常启德视频致辞。

  中非民间商会副会长王晓勇致欢迎辞。他表示,中非商会将抓好中非经贸投资合作这一新的历史机遇,为广大企业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同时,中非商会也愿与非洲本土企业一起,共同努力,挖掘中非经贸投资合作的新领域,为中非经贸投资合作高水平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取得新的成绩。

  中非民间商会国际交流部副主任、非洲青年驻华代表团团长、2023联合国全球最具影响力非洲后裔名人榜门杜博士对报告进行了生动解读。随后,嘉宾代表上台,共同发布《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报告2024》。

  世界银行前经济学家、肯尼亚政府顾问姆旺吉·瓦奇拉,埃塞俄比亚规划发展部前国务部长、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非洲学生代表西姆,摩洛哥非洲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行长安明,肯尼亚睿纳新国际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芮婉洁分别发言。

  在投资非洲北京对话环节,CGTN主持人岑梓源与乌干达财政规划和经济发展部电子现金司司长玛格丽特·奈科巴,尼日利亚工业贸易投资部官员加纳·奥因克罗·图阿耶林加,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唐晓阳,华大集团国际发展事务副总裁熊韬,摩洛哥阿提佳瑞瓦法银行北京代表处企业与投资银行业务首席代表官提珊姆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中指出:中方将定期发布《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报告》,通过发布中非经贸数据、分析企业投资案例,总结中非投资合作经验,提出未来合作建议,引领企业加大投资非洲、支持非洲自主可持续发展。中非民间商会自 2021 年起,每年牵头编撰和发布《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报告》,历年报告取得了积极反响。今年报告以“中非投资合作助力非洲工业化”为主题,邀请来自中国、肯尼亚、摩洛哥、世界银行的专家和团队,共同探讨、研究和交流中非产业合作、非洲价值链发展、非洲营商环境、中非投资融资合作等专题,展现非洲工业化取得的显著成效与积极影响。

  中非合作论坛新一届峰会即将在金秋的北京召开。在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到来前,《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报告2024》的发布不仅有助于推动中非经贸投资合作的务实开展——立足非洲本土现实、促进非洲经济多元化发展、助力非洲自身发展能力建设,也能为全世界了解和展示中非企业合作的成果和潜力搭建一个国际化的交流平台。

  本次发布会共有来自阿尔及利亚、喀麦隆、肯尼亚、摩洛哥、马拉维、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多哥、津巴布韦等25个国家的近300位政府代表和来自银行金融机构、智库、商协会、大学以及媒体机构的相关领域代表参加。

【编辑:管娜】

“他们以忠诚展示了中国最优秀的传统”:纪念一战法国华工

  中新网北京8月26日电(林卓玮)法国北部小镇桑加特的一处士兵陵园中,高耸的十字架纪念碑庄严矗立。旁边的白色方碑上,刻有“流芳百世”“鞠躬尽瘁”等中文字样,静静述说着那些长眠于此的中国劳工的故事。

图为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荣耀与牺牲——一战华工的历史印记”展览上展示的一战华工墓碑。林卓玮 摄

  100多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结束。一同庆祝这一伟大胜利的,还有一群“以工带兵、以产带刀”的东方人。

  这支被称为“中国劳工旅”的队伍,在法国北部以及比利时等国的西线战场完成人力运输、开挖战壕等体力劳动,并完成了多项技术工作,为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华工营指挥官威廉·布尔上尉曾评价:“华工以忠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最优秀的传统,并在东西方之间搭建起亲密的桥梁。”

  “大西洋里太险恶,四艘快艇保舰行。八天跨过大西洋,勒阿弗尔站当劳工……”短短478字,一战华工唐寿臣的妻子张文玉,在生前用一首《一战华工歌》,唱尽了当时那个年代,14万华工奔赴欧洲战场的艰险。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这样的一战华工遗属已不多见。在享有“北方侨乡”别称的华工主要来源地——河北、山东、天津,一战华工后人多为第三代甚至第四代、第五代。

  图为南开大学社会实践队学生代表呼月红在学术交流活动现场,展示河间调研行中获赠的一战华工蔡世春曾使用过的一把大刀。林卓玮 摄

  然而,在南开大学社会实践队对河间市行别营镇小史村的田野调查中,发现了仍健在的一战华工第二代——沈朝恒的两位年逾古稀的儿子,沈秉灿与沈秉尊。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8月21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举行了一场名为“荣耀与牺牲——一战华工的历史印记”的学术研讨会。会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学者的共同见证下,华工二代沈家兄弟将珍藏已久的一张父亲早年照片,郑重赠予博物馆。

  图为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负责人宁一为河间一战华工后代代表沈秉灿、沈秉尊颁发捐赠证书和感谢函。

  在华工后人、调研团队和相关专家的阐述中,这些在河间捕获的历史记忆碎片和古老物件,逐渐还原出一段中欧、中法文化交流的鲜活历史。

  许多华工在赴欧前目不识丁,但出于和家人通信的需要,在欧期间学会了汉字的识读拼写。更有人在和欧洲人的交流来往中,习得了一门甚至多门外语。

  “我爸爸语言能力强,会法语和英语,”沈秉灿回忆道,“法国人好客,我爸爸经常和他们一起抽烟,也学习了一些法语。”

  除了语言能力的精进,华工在当地也获得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沈秉灿表示,其父亲接触到的法国人喜爱唱歌,父亲在当地体验到了浓厚的音乐氛围。体育竞技和民俗活动,也见证了华工和法国等欧洲民众人文交流往来的历史。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俊义接受媒体采访。

  中国社会科学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俊义告诉中新网,一些华工在埃及换乘时受法国人邀请踢足球,当时,华工们还穿着厚袄子不知所措。可后来在法国踢球时,他们技术已十分娴熟,甚至还赢了比赛。

  张俊义进一步指出,一战华工在欧洲也留下了许多中华文明的痕迹。尽管在前线的条件十分艰苦,他们仍然坚持了中国的春节传统,通过舞龙灯、划旱船、踩高跷等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文化身份和思乡之情。这样的传统也在当地延续了下来,成为了中法文化交融的一部分。

  张俊义表示,最让他触动的一点,便是华工的帐篷门都是朝向东方——那是祖国的方向。

  这14万中国劳工背井离乡,远赴欧洲战场,在异国他乡度过了至少3年的艰苦时光,每日工作10小时。更有数万名劳工,永远埋骨他乡。

  “正是他们的付出,中国才有资格成为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进行谈判。”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张秀明如是说。

  图为河间一战华工后代代表参观侨博“荣耀与牺牲——一战华工的历史印记”展览,左一沈秉灿,左二南开大学河间乡村工作站站长蔡印同,左三沈秉尊。

  而如今,110年的时间过去了,他们的功绩不能就此遗忘在历史的尘埃里。为了更好地讲述这段故事,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协同侨博发起此次学术活动,通过主题展览、调研行动等,来真实还原华工在一战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以普通话、法语面向公众进行直播。

  南开大学河间乡村工作站站长蔡印同表示,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一战华工的故事作为中国早期国际交流的范例,彰显了中法友好关系。作为曾赴法留学的“北方侨乡”河北沧州人,他希望能进一步调动公共力量,讲好一战华工背后的“中国故事”。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负责人宁一强调,博物馆将继续在一战华工研究中发挥桥梁作用,不仅致力于公众教育,还将为学术界提供更多研究资源,以推动对这段历史的深入理解。(完)

【编辑:孟湘君】

以军袭击联合国人道任务车辆 世粮署暂停在加沙人道主义活动

  当地时间8月28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宣布暂停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行动。据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迪雅里克证实,当地时间8月27日晚,一辆标记清晰的联合国人道主义车辆在加沙地带遭到以色列国防军的射击,车辆前窗被子弹击中,车上两名工作人员没有受伤。

  8月28日,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声明,确认该车辆属于其人道主义行动车队。事发时,该车队在护送一支运送人道主义物资的卡车车队,前往加沙中部地区后,返程时在一处检查站附近遭袭。

  迪雅里克表示,此前联合国与以色列共享了这一车辆的信息,这一事件表明,现有协调系统未能发挥作用。联合国重申,各方必须尊重国际人道主义法。(制作 马宇暄)

责任编辑:【刘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