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识局:十年“相爱相杀”,法塔赫与哈马斯终见和解曙光?

  中新网7月25日电(郑云天)据外交部网站消息,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出席巴勒斯坦各派内部和解对话闭幕式,见证巴勒斯坦14个派别,共同签署《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

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法塔赫代表团团长阿鲁勒、哈马斯代表团团长穆萨代表巴勒斯坦各派分别致辞。

  法塔赫是巴解组织的主导派别,现任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便出自法塔赫。不过,作为巴勒斯坦在国际上的合法代表,法塔赫却无法统辖整个巴勒斯坦,只能管治约旦河西岸,因为拥有300万人口的加沙地带,在哈马斯管治之下。

  法塔赫与哈马斯十多年来的“相爱相杀”,正是巴勒斯坦政坛最重要的矛盾。

  哈马斯与法塔赫:从矛盾到决裂

  哈马斯的前身是穆斯林兄弟会在加沙地带的分支,原本在政治上并不活跃,彼时巴勒斯坦政坛唯一的主角,还是法塔赫主导的巴解组织。

  1987年12月,以军坦克碾压巴勒斯坦车辆,造成4名巴勒斯坦工人死亡,导致巴勒斯坦爆发抗议活动。这次抗议,被称为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

  哈马斯组织正是在这次抗议中成立并崛起的。起初,主导抗议的是一些阿拉伯社区领袖,但他们的做法相对平和,主要是号召巴勒斯坦人进行和平的示威运动。而哈马斯通过主张坚决抵抗,赢得了民心。

  1989年时,加沙地带只有不到3%的巴勒斯坦人支持哈马斯。而到1993年10月时,这一支持率提升至13%。

  1993年,美国促成巴解组织与以色列和解,最终签订了《奥斯陆协议》,双方停火,以色列从“1967年边界”撤军,并将当地政权逐步移交给巴解组织。

  但《奥斯陆协议》并没得到良好执行。巴勒斯坦人认为美国人虽然促成了和解,但仍然明显偏向以色列,以色列继续“蚕食”巴勒斯坦领土的行为,没有受到限制。这使得《奥斯陆协议》失去了许多巴勒斯坦人的信任。

资料图:加沙地带南部汗尤尼斯Hamad居民区的民众逃离家园。

  主张继续抵抗以色列的哈马斯,进一步得到了支持。2001年7月,哈马斯的民间支持度达到了20%,成为巴勒斯坦国内影响力仅次于法塔赫的第二大组织。

  希望正式承认以色列的法塔赫,与拒绝承认以色列的哈马斯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而哈马斯不执行停火协议,停火事实上也无法达成。

  2005年,在美国的支持下,巴勒斯坦各派达成“开罗协议”,引入基于比例代表制的选举制度,举行全巴勒斯坦大选,决定政权归属。

  但美国作为斡旋者,却做不到公平持正。

  在2006年举行的巴勒斯坦大选中,哈马斯获胜。美国和以色列竟然“输打赢要”,否认选举结果,不同意哈马斯组建政府。这无疑激化了哈马斯与法塔赫之间的矛盾。

  最终,哈马斯出兵,将法塔赫逐出加沙地带,法塔赫随即宣布对加沙进行经济封锁,双方完全决裂。

  分歧不断,漫长的和解之旅

  巴勒斯坦问题,与国际局势和中东局势密切相关。法塔赫与哈马斯两大派别“分手得如此草率”,自然引人注目。于是,在周边国家的积极斡旋下,双方开启了漫长的和解之旅。

  2007年2月,在沙特斡旋下,哈马斯与法塔赫达成“麦加协议”,同意回到“开罗协议”框架下,组建联合政府。2009至2011年,在埃及的斡旋下,双方经过多轮谈判,于2011年5月在开罗又签署了和解协议。

  2012年2月,双方在卡塔尔签署“多哈宣言”。2014年4月,双方第三次在开罗签署协议,同意在5周内组成联合政府,6个月内举行大选;2017年,双方再次在开罗达成协议,哈马斯允许法塔赫行政机构回到加沙地带,法塔赫愿意解除对加沙地带的经济封锁。

  不过,可能是“当缘分已到尽头,多说一句都变得强求”,以上所有协议,都没得到成功执行。

  哈马斯与法塔赫就何时进行大选,采用哪种选举制度,选举后如何分配权力等分歧,很难达成一致。但阻碍双方和解的最大因素,仍然是美国与以色列的反对。

  据福克斯新闻报道,2009年,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就曾宣称,法塔赫必须在哈马斯和以色列之间做出选择。以色列永远不会与哈马斯和平相处,并且“不能接受哈马斯作为谈判伙伴”。

  据《耶路撒冷邮报》报道,2011年,一名以色列官员表示,如果巴解组织接纳哈马斯,以色列将切断与法塔赫的联系。2013年9月,阿巴斯承认,他受到美国和以色列的压力,要求他不要与哈马斯和解。有时为了威胁法塔赫,以色列方面甚至扣押法塔赫的财政收入。(编辑注:巴勒斯坦的税收由以色列代为征收)

资料图: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

  直到本次巴勒斯坦各派签署《北京宣言》之前,和解进程的推进困难重重。“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中国公平持正的立场,融开了中东地区的又一块坚冰。国际社会期待,《北京宣言》的签署能点燃更多希望,为巴勒斯坦和整个中东带去和平的曙光。

【编辑:房家梁】

国际识局:中东和平进程这一重要关口,中国发挥关键作用

  中新网7月28日电(记者 甘甜) 继沙伊和解之后,中东地区迎来又一历史性时刻。

  近日,应中方邀请,巴勒斯坦14个派别高级别代表在北京举行和解对话,各派共同签署《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以下简称《北京宣言》)。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唐志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田文林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指出,《北京宣言》的签署,意味着巴勒斯坦民族和解迈出重要一步。中方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始终真诚无私,秉持公正原则,得到了巴勒斯坦内部和中东地区国家的信任。

  “重要关口”助推中东和平进程重回正轨

  自今年4月,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代表在北京举行磋商,到如今巴勒斯坦各派别签署《北京宣言》,巴勒斯坦民族和解迈出了重要一步。

  “巴勒斯坦内部分歧由来已久,各派别此前几乎很少达成如此广泛层面的共识,如今能够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将有力促进巴勒斯坦内部团结。”唐志超表示。

  据介绍,此次对话最重要的共识就是实现所有14个派别的大和解、大团结,最核心的成果就是明确巴解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唯一合法代表,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围绕加沙战后治理、组建临时民族和解政府达成一致,最强烈的呼吁是要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实现巴勒斯坦真正的独立建国。

  唐志超进一步指出,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新一轮巴以冲突正处于一个重要关口,外溢影响加速显现,冲击中东地区和平与发展。《北京宣言》的签署,将有利于推动中东和平进程重回正轨。

  田文林还分析称,“目前,巴勒斯坦民众尤其是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民众,正遭受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道主义灾难和来自以色列的军事打击。巴基斯坦各派别弥合分歧,达成一定共识,将有利于应对当前内外挑战。”

  三大关键词看“为何又是北京”

  2023年,在中方斡旋下,沙特和伊朗跨越恩怨,握手言和;如今,巴勒斯坦各派别又在华达成和解。为何会是北京,接连见证中东地区具有重要意义的和解?

  一是,真心无私帮助。

  受访专家均对中新网指出,中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真诚且无私”。巴勒斯坦各派别将中国视为一个“诚实的中间人的角色”,“是真心去帮助他们的。”

  特别是巴以冲突升级以来,田文林表示,中方在国际场合多次呼吁各方停火止战,推动落实“两国方案”,为实现巴以和平共处贡献力量。

  二是,秉持公正原则。

  田文林指出,从《北京宣言》的签署可以看出,“巴勒斯坦各派别认可中方在推动地区和平方面发挥的作用,相信中方秉持公正原则,对中国是颇为信任的”。

  唐志超还表示,中方一贯坚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复民族合法权利的正义事业,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落实全球安全倡议,不仅符合巴勒斯坦自身利益,也符合沙特、伊朗等中东地区国家的利益。

  三是,坚持和平共处。

  “《北京宣言》的签署背后,还折射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独特魅力。”田文林指出。

  “和美国弱肉强食、拉一派打一派,甚至尽量让战争长期化的做法截然相反,”田文林认为,“不论是斡旋沙特和伊朗之间的和解,还是推动巴勒斯坦内部和解,中国始终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完)

【编辑:田博群】

国际识局:小动作不断!美日同盟“70年来最大升级”意图何在?

  中新网7月30日电(孟湘君 郑云天)7月28日,美日外长防长“2+2”会议在东京举行,在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美日确认驻日美军将设立“统合军司令部”。

  美国总统大选在即,日本现政权长期民调低迷,两国在这时提升军事合作,意欲何为?尽管美国防长奥斯汀强调,驻日美军司令部的升级“不是基于来自中国的任何威胁”,但事实真是如此吗?中新网特邀辽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洋展开深入解读。

美国防长奥斯汀、国务卿布林肯,日本外相上川阳子、防卫大臣木原稔28日在东京举行会谈。

  设立“统合军司令部”,美日意欲何为?

  陈洋认为,在此次美日“2+2”会谈期间,美国方面宣布将重新调整驻日美军,新设“统合军司令部”,一个最主要的目的,是配合日本在2025年春季之前设立的统一指挥陆海空自卫队的常设机构“统合作战司令部”。

  “相较以往,驻日美军司令部主要是负责行政职能,而调整后将升级为‘联合部队总部’,统领全军种,可以说职权上升了。与此同时,美方的这一设置,也是为了与日本自卫队的‘统合作战司令部’对等衔接,从而提升效率。”陈洋表示。

  “统合军司令部”也会使驻日美军的地位得到提高。陈洋分析称,美国在日本和韩国都有驻军,但日韩不同的一点是,驻韩美军司令是由美国四星上将担任,而驻日美军司令则是由中将担任,也就是说级别相对不高。这也就决定了在紧急情况下,驻韩美军司令拥有对美韩军队的指挥权,但驻日美军司令则没有。

  陈洋指出,鉴于美军将新设“统合军司令部”,以及美日韩防务合作不断深化,预计今后美日韩三边防务合作将会升级,而三国也将有望进一步深化在宇宙、太空等新兴军事领域的合作。

  陈洋认为,“统合军司令部”的设置与台海局势也有一定的关联。设立“统合军司令部”后,对驻日美军的总体规划将会更加迅速,所以预计今后美日双方会展开规模更大、级别更高的联合军演,以应对所谓“台湾有事”。但台海局势只是新设“统合军司令部”的原因之一,美国的主要目的还是加强所谓的“三海联动”(东海、南海、台海)。

  “重大改进”,自卫队或将“从属”美军?

  按照美国防长奥斯汀在美日“2+2”会谈后的表态,设立“统合军司令部”是“驻日美军创设以来,最大的变化,也是(美国)与日本70年军事关系的重大改进之一。”

  陈洋表示,在设立之前,驻日美军司令部没有指挥美军作战的权力,这一权力由位于夏威夷的美军印太司令部掌握。换句话说,一旦发生战事,驻日美军司令部如何调动美军作战,需要听从美军印太司令部的指示,这就出现了时差和距离的问题,容易贻误战机。同时,美军印太司令部不在日本,也难以完全了解具体的战事情况,容易出现误判或错判。

  陈洋进一步表示,设立“统合军司令部”之后,提升了对驻日美军的调动权限,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特别是与日本自卫队的“统合作战司令部”相对接,也将提升美日军事合作的联动性和效率。

  同时,陈洋指出,设立“统合军司令部”后,自卫队或将成为美军的“从属”。

  陈洋解释称,在设立之前,驻日美军与日本自卫队的地位实际是相对对等的,也就是共同进行联合训练、应对特殊情况。但设立“统合军司令部”后,也意味着驻日美军与日本自卫队的地位将不再对等,自卫队或将成为“从属”。一来,美军掌握的情报和武器装备要远多于自卫队,那么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日本自卫队或将处于美军的指挥之下。二来,美日两军的“一体化”越加速推进,越意味着日本将不得不从属美国的军事行动。

  “这不论对日本自卫队,还是对日本自身,都绝非是一件好事。”陈洋说。

  日本民意反对无效,“这是一种悲哀”

  有关美日为何选择此时新设“统合军司令部”,陈洋表示,设立“统合军司令部”,加强与日本的军事合作,实际是美国长期战略部署、美日不断深化同盟关系、加强安保防务领域合作的一个最新延伸,更多的还是为接下来进一步深化发展提供动力来源。

资料图:美国防长奥斯汀2021年10月在五角大楼。中新社记者 陈孟统 摄

  陈洋认为,总体来说,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内阁支持率处于低位,但日本与美国此时深化安保防务关系,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借此来提振支持率,因为安保防务乃至外交,对内阁支持率的促进作用实际相对有限。

  “我注意到其实日本社会对于设立‘统合军司令部’是有一定的反对声量的,但日本政府、主流媒体长期渲染所谓‘中国威胁论’、营造发展对美关系的‘政治正确’舆论,所以也就导致对于日美加强安保防务合作的总体抵制力量有限,这实际是一种悲哀。”陈洋说。

  美日小动作不断,中国如何应对?

  7月2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时,针对“美国和日本在东京‘2+2’会谈后发表了声明,表示中国的外交政策‘谋求以损人利己的方式来重塑国际秩序’。中方对此有何评论”的问题指出,日美联合声明罔顾事实,颠倒黑白,恶毒攻击中国对外政策,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在涉海问题上对中国进行攻击抹黑,对中国正常的军事发展和国防政策说三道四,渲染鼓噪“中国威胁”,炒作地区紧张局势,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国防建设和军事活动正当合理,始终把自身核力量维持在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

  陈洋表示,自拜登政府成立以来,美国以“美日”为基础组建和发展了多个封闭排他的小圈子,如美日韩、美日菲、美日印澳等等。

  他指出,美国的目的是通过组建这些小圈子,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域对中国进行围堵和打压,而这样的做法必将加剧地区的分裂,无助地区的和平稳定形势。

  “从中国的角度而言,必须坚决抵制和揭批美国组建这些封闭排他小圈子的根本动机,加强与地区国家、地区组织的合作,共同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形势。”陈洋说。(完)

【编辑:付子豪】

国际识局:美债突破35万亿美元,悬在世界头顶的“炸弹”又膨胀了

  中新网7月31日电(魏晨曦)美国国债总额又创纪录了,这次历史性突破了35万亿美元。多年来,连续财政赤字令美国债台越筑越高,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高悬头顶。

  

图片来源:美国财政部官网截图

  一份来自美国财政部的报告显示,美债早在2024年初,即本财年伊始,就已突破34万亿美元,如今仅用半年时间,又增加了1万亿美元。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美债问题实则由来已久。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债务化成为常态,新冠疫情加剧了其债务困境。

  她进一步指出,美债上升是一种趋势。其背后,美国经济结构还在调整中,美债问题更是体现了当下“拜登经济学”的“大政府”倾向。

  

资料图:美国总统拜登。

  美国总统拜登执政以来,试图通过其经济政策,即所谓的“拜登经济学”,来刺激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对于“拜登经济学”,陈凤英解释道,它通过政府干预和大规模支出来刺激经济,这是一个“政府加杠杆、企业和家庭去杠杆”的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美国政府债务反而呈“滚雪球”状急剧增加。

  陈凤英认为,美债上升具有趋势性,美国过度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向经济“放水”,进一步加剧了政府债务负担。

  实际上,美联邦政府债务规模早在2023年1月就已达到31.4万亿美元的法定债务上限。美国知名智库“对外关系委员会”(CFR)介绍,美债上限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设立以来,已上调数十次,该国多次濒临违约。

  专家指出,随着美债“风暴”愈演愈烈,其带来的国内、国际风险不容忽视。

  首先,美国经济社会自身面临着一定风险。

  在近年来激进加息的背景下,不断上升的利率使美国债务成本越来越高。财政监管机构警告称,未来三十年,债务利息成本将成为美国最大的支出。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分析称,由于债务利息成本的大幅上升,美国政府面临着不小的财政压力,导致用于公共服务或未来应对金融危机、流行病或战争等不利冲击的资金减少。

  美国跨党派研究机构“负责任联邦预算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23财年,美国政府偿还债务的支出已经超过了在住房、交通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支出。

  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收支报告,2023年,美国政府预算赤字约1.7万亿美元。财政部官网数据还显示,过去50年来,美联邦政府预算只有五次出现盈余,最近一次还是在2001年。

  与政府高赤字相对应的,是居民的债务也在“狂飙”,对普通民众的生活造成冲击。与此同时,随着美债飙升,美国国会陷入资金斗争,党派纷争和政治极化加剧。

  

资料图:美国国会大厦。中新社记者 陈孟统 摄

  美联社早些时候指出,美国目前的财政情况,已成为美国政府政治分裂的紧张根源,如果年度预算没有到位,政府可能会部分“关门”。

  此外,美国的债务问题还给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埋下了隐患。

  “如果美国债务危机引发的通货膨胀及债务问题久拖不决,不仅影响美国经济发展,也波及全球经济复苏。”陈凤英说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已警告称,美国政府债务水平高且不断上升,有可能推高全球借贷成本,破坏全球金融稳定。

  该机构财政事务部主任维托尔·加斯帕尔解释道,美国宽松的财政政策对全球利率和美元施加上行压力,推高了世界其他地区的融资成本,从而加剧了现有的脆弱性和风险。

  陈凤英认为,“美元本身就是霸权”,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给美国带来诸多好处,让美国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割韭菜”。

  陈凤英进一步指出,在今天的全球货币格局下,美元的霸权位置并未被削弱,但如今,全世界正在掀起“去美元化”浪潮,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或将迈向多元化。终结美元霸权,是广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心愿。(完)

【编辑:付子豪】

国际识局:哈马斯重量级人物接连丧生,加沙停火难度陡增?

  中新网8月2日电 (郑云天)这两天来,哈马斯接连失去重量级人物,或许令巴以局势再生突变。

  当地时间8月1日,以色列军方发表声明,确认7月13日在加沙地带炸死哈马斯军事部门首领穆罕默德·戴夫。

  7月31日,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则在伊朗遭袭身亡。

图片来源:路透社报道截图

  截至目前,对于戴夫的死亡,哈马斯方面尚未予以证实。

  不过,此前在哈尼亚遇袭后,伊朗和哈马斯曾马上发声,将矛头指向以色列,指责其发动了“令人震惊的暗杀行动”。

  美国白宫发言人表示,白宫已经看到了相关报道,但拒绝进一步发表评论。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则表示,美国没有参与这次暗杀行动。据路透社消息,布林肯7月31日说:“这是我们没有意识到,也没有参与的事情。”

  以色列军方则表示,他们“不会回应外国媒体的报道”。美联社直言,这与以色列一直以来回应暗杀指控的“惯例”一致。

  为何在伊朗遇袭?

  伊朗核科学家,以及其他与核计划相关的人士,长期以来都面临暗杀风险。

  自2007年起,已有数名伊朗的核物理学家遭遇暗杀,其中2010年至2012年,就有4位核物理学家被暗杀身亡,手法包括枪手枪击与汽车炸弹等。

  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摩西·亚阿隆曾就这些暗杀事件表示:“我们会采取一切手段阻止伊朗取得核武器,虽然希望通过制裁的手段达成,但最终以色列仍必须自卫。”

  哈尼亚在2019年离开加沙地带,流亡卡塔尔。卡塔尔是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的重要斡旋者,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负责人大卫·巴尼亚也是卡塔尔王宫的常客,以色列与卡塔尔双方保持着密切的幕后接触。所以,哈尼亚在卡塔尔是安全的。

  但哈尼亚在哈马斯高层中负责外交和筹款,他经常往返德黑兰,在那里,他的安全可能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另有分析认为,伊朗革命卫队与情报机构之间缺乏配合,在对政要、名人的安保方面存在一定漏洞,这也为暗杀行动提供了便利。

  停火止战,再增难度?

  对于当下的巴以局势来说,哈尼亚遭袭,可能会大大加剧和谈停火的难度。

  由于加沙民众深陷人道主义危机,国际上要求停火的声音日益增强,就连支持以色列的美国拜登政府,都希望推动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暂时停火,并交换被扣押人员。

  7月28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伯恩斯、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负责人大卫·巴尼亚、卡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谢赫穆罕默德,与埃及情报部门负责人阿巴斯·卡迈勒在罗马举行会谈,以讨论以色列提出的关于达成交换协议的提案。

  但会谈未取得成果。《纽约时报》援引以色列官员的话报道称,内塔尼亚胡是以色列在会谈中采取强硬立场的主要原因。

  根据内塔尼亚胡近日在美国国会的演讲,以色列的目标第一是要彻底消灭哈马斯,第二是要解救全部的被扣押人员。

  而哈尼亚和戴夫的接连丧生,无疑让停火止战的难度进一步增加了。

【编辑:于晓】